if(window.readMore){readMore();}

結婚禮:迎娶程序


迎娶
結婚當天,新郎由伴郎和媒人陪同,搭乘有青竹豬肉的禮車,一路燃炮,在歡欣的喜氣當中前往迎娶新娘。新郎抵達女方家後,由男童或未婚男子捧橘子請新郎下車,此時蓋好頭紗的新娘由好命人攙扶出大廳後,接過新郎獻上的捧花後,和新郎一起行跪拜禮,感謝養育之恩。

出閣
隨後新娘便在好命人的攙扶之下準備「出閣」八卦米篩或黑傘在此時就可以派上用場了,新娘子出了屋舍到上轎之前一定要有八卦米篩或黑傘遮天,以免招天神忌妒良緣而降下厄運。新娘子家人在門口,撥一碗水,以祝福新娘子的婚姻「不再重來」嫁出去的女兒,潑出去的水,意思是好的。新娘車隊開動後,新娘子拋出襄有手巾、紅包的摺扇,可由新娘子的媽媽撿起,替她收拾起任性的小組脾氣和不良習性。

下轎
新娘車隊回到新郎家時,叫好命人手拿鹽、米、酒灑向禮車,是驅邪避兇的動作。美美的新娘子可別大喇喇地自己衝下車,此時應等候端橘子的男童來請新娘子「下轎」新娘子要摸過橘子放下紅包表示吉利,最後一才由好命人以八卦米篩或無傘遮天並攙扶新娘子下車。

入門
過去新娘子必須踩著紅毯走進新郎家門,跨進門的同時也要跨過火盆,並踩破瓦片,象徵避邪和踩碎過去的種種厄運,這些在現代的婚禮已經相當少見了。不過,因為新娘子在結婚當天喜氣最重,所以男方父母在新娘子入門時都會暫時迴避,以免正面沖剋,造成將來「相看兩相厭」生活經常起摩擦。

拜堂
傳統結婚儀式的最高潮就是拜堂,新娘子在進門後,和新郎一起祭拜祖先,然後進行大家耳熟能詳的「一拜天地、二拜高堂、夫妻相拜、送入洞房」。但是,現今的婚禮已經不時興拜堂。新娘子進門後,通常都只和新郎一起祭拜男方祖先,「一拜天地、二拜高堂、夫妻相拜」等步驟全部省略,就可以直接「送入洞房」了。

入洞房
新郎和新娘進到洞房中,應先坐上覆蓋有新郎長褲的椅子,隨後新郎就可以大方高唱「掀起妳的蓋頭來,讓我來看看妳的臉」為新娘掀起蓋頭了。最後兩人同飲合巹酒〈交杯酒〉吃湯圓、喝桂圓紅棗茶,結婚儀式便正式宣告禮成。

回門

「回門」又稱為「歸寧」或是「反外家」,新婚之後,新娘子和新郎第一次回娘家。婆婆通常要為新娘和新郎準備「雙色餅」〈任何兩種款式的餅〉當伴手,新郎也要準備紅包給岳父母和小舅子等女方家人做為見面禮,岳家則會設宴款待,新人,俗稱為「請子婿」。

當天新人最好在日落前回到男方家,俗語說「暗暗摸,生查埔」代表天暗回到男方家,新娘子生男的機率比較大。當然,岳家也一定不會讓女兒女婿空手回去,其中最常見也最有意思的伴手就是米糕、桃仔〈糕點〉、甘蔗和「帶路雞」。米糕、桃仔是讓新娘回去後安請床母用的,希望床母保佑新嫁娘和將來誕生的小娃娃。甘蔗是希望女兒和女婿的婚姻能從頭甜到尾,越吃越甜有如倒吃甘蔗。

「帶路雞」的象徵則經常被誤解為「帶領新娘回娘家的雞」其實正確的解釋應該是「帶領新娘走上繁延子孫的路」,也就是希望新人將來能夠綿延子孫。農業社會的〈帶路雞〉數量都是六隻毋雞、六隻公雞,但是現代人不時興養雞,因此現在都改以雞蛋代替,「雞生蛋、蛋生雞」意義一樣是希望小倆口能夠儘早繁衍下一代。

過招小秘笈

合巹酒是什麼?

所謂巹,就是一種瓠瓜。古人常將乾瓠瓜剖成兩半,以紅線繫住,當作酒器。
新人進入洞房後各飲一邊,象徵夫婦兩人從此「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」合而為一。
這種舊有禮沿自宋朝,古人早已提示夫妻的一體,和西方社會喝交杯酒可說是不謀而合。

回門應該選在哪一天?

回門的日子眾說紛紜,有人說是婚禮的隔天,有人說是結婚三天內都可以。
婚禮後的第三天是比較正確的選擇。會還在這天其實是對新人的一種體貼,因為婚禮當天,新人從早忙到晚,新郎可能又被灌酒灌的不醒人事,在洞房花燭夜又有賓客前來鬧洞房,因此當晚新人可能根本沒有「圓房」。
婚禮後的隔天,新娘子得早起向夫家人請安,勢必得等到晚上才能真正圓房,所以有經驗的老人家算來算去,婚禮後的第三天回門,應該才是最恰當的日子,古人的智慧和細心也在此顯見。

Creative Photos by OSCAR Photography © 2009 www.oscarphoto.net

Back to TOP